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我的阅读之路

时间:2024-12-20 13:50:49
我的阅读之路[此文共3906字]

我的阅读之路,我的成长之路

从小学到高中,在我的世界中,所谓的知识,应该就是老师每天站在三只讲台上所宣讲的一切。当然我对此也没任何兴趣,同时,也并不觉得它分外的重要。但在童年时期,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了安徒生的《白雪公主》,我的内心分外的欣喜,不曾记得自己反反复复地翻阅了好多遍。这应该就是我与书籍、阅读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初中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踏实认真,让我在学习上找到了自信。所以,那个时候我开始认真地读教科书了。也曾听周边的同学说:“我们的老师好厉害!好有才!”可是,我的初中时期并没有与热爱阅读的人相识,周围也没有课外书籍。并且对于知识,对于思维,此时的我仍旧是一片蒙昧。

高中的时候,一切以高考为出发点,我们的全身心都用于学习课本,每时每刻都同各种各样的试题鏖战。为了学习,为了分数,我一直压抑自己,不去交朋友,不表达自己,甚至封闭自己。虽然,这段时期如此苦闷,既是对自己的身体的挑战,更是对自己心理和神经摧残。这段时间,我就像一头老黄牛,没有任何方向和思考,凭着自己内心单纯的一股劲莽撞地向前冲。但我仍旧感激自己,在后来我读了相关的心理学的书籍之后,明白了它培养了我的非智力因素,勤奋,努力,坚持。这段期间,虽然自己没能与书籍正式结缘,但在内心我是羡慕课外阅读量大的人,敬仰知识丰富的人。可能这段期间阅读已经在我的潜意识里变得尤为重要了!

高考并不如意,但我也没有过多的去纠结。在黑暗的高中,跌跌撞撞行走了三年,焦虑了三年。初入大学,虽然大学的环境并不让人如意,但我确实是一年之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我读大学了,这就是我的大学,相较于其他人的大学,我的更像高中。

正因为高中的压抑和苦闷,才有大学时期的求索……

大学的校园,仍旧是高中的样子,甚至它的硬件设备远远落后于高中。三种教学楼,一教热闹而醒目,有两年的时间,我们的固定教室在此,并且这里也是我们经常上课的地方;二教幽深,除了机房和微课教室,到现在我都没弄明白,里面到底是干什么的?三教宁静,那是我们平时年级上大课的地方,期末的时候,为了复习得更好,会有几个同学在那里背书,平时门户紧闭。类似煤渣铺成操场,下雨天路过,踏着浅水洼,也会在裤脚上溅起斑斑点点的泥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激不起我心中的涟漪,只是校园中那一棵棵粗壮的香樟树,像是吸收了历史的养分,骄傲地彰显出厚重。在校园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图书馆了,它十分的特别,上自习的地方和借书的地方是分开。我们将上自习的地方称之为阅览室,借书的地方称之为书库。书库一在二楼的一间大房子里,里面非常的幽静,同学走路时,简直声声入耳。一进门,里面摆着四大列泛红却不光亮的书架,书的种类齐全,仿佛静立各个角落,等待着欣赏他们的人去挑选。经历岁月的沉淀许多书已经泛黄了纸张,渐增了折痕,偶尔翻开一本,还可以看见,几年前或是十几年前的学生的笔迹。可见,这是学校精神食粮的主要输出地。书库二的书偏理科些,也更新。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私心,方便自己找书和借书,大学时,我在那里做了一年半的助理,在帮助还书的过程中,了解了全院同学的阅读内容,也算是满足了自己读书的欲望,读了一本又一本自己心仪的书。后来,不知觉自己的写作水平太差,还是受了民国那位大家的影响,我竟开始疯狂地读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的散文。

去图书馆工作,主动去接近书,开始都因为我想安抚极度焦虑的自己。只因了机缘,我的大学老师为我开启了一扇门,进去之后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他们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思维,启迪了我的智慧。

刚进入大学时,我们的文学老师——于老师,他进行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其中的内容我已忘记了,但从他的眼里和声音里,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了:我们应做什么样的人?文明的,有文化的,有素质的,而这三种人竟是不同的人生境界。而要做这样的人,唯有多读书。从此,“多读书”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上了。

进入正常的学习了,学校的培养方式:把我们培养成万能的小学老师,所以我们除了学习专业的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等,还要学习音乐、体育、舞蹈等内容,外加一些大学的通识知识,所以我们学习任务也十分紧张。后来,为了自己多读书,我就选择性地听课,凡是我自己喜欢或者在我看来跟语文专业有关的,我就认真听。其余的课基本是桌子下面一本书,自己悄悄地翻过去了。而在所有的专业课中,我最喜欢的是古代文学,最喜欢的人是苏东坡。他能在各种外在环境中,宠辱不惊,从容不迫,活出自我,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就是支撑我前行的勇气。当然,我不能以平凡人的普通去否定屈原和杜甫的伟大,但我确实不能接受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一个人连自己的小家都照顾不好,还去论天下苍生。所以,我更欣赏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后来,读了林语堂写的《东坡转》,细致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我这更加佩服这个旷达的人。中国的古代的文化参若星河,有段时间不知道是受谁的影响。我开始去读《论语》,可是,读了四遍,我仍旧是一头雾水,除了孔夫子的那些做人做事的格言,我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话有什么好处,放在现实中是否合适?可能那时还未到阅读这本书的季节吧!大学四年,也就是本本分分地跟着老师们读了这些专业的书,只不过我的老师们十分敬业,而且对于里面的知识有自己的见地,并且他们在读书这一方面给予了我许多的鼓励。

学校的课业大致如此,而彻彻底底让我和阅读结缘的是课外阅读。大一的时候,我记不清自己看了些什么,总感觉自己是在各种成功学中打转。有一天,跟一个同学聊天,他说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非常好看。抱着翻一翻的心态,在新华书店捧起了这本书就放不下来了,那应该是我买的第一本书。与我们差不多大的安德烈,作为知识分子妈妈,他们是那么不一样,但又各有各的道理。我被龙应台这个独立而强大的女性所吸引了,带着好奇的心,接二连三地读完了她的《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目送》。后来一段时间,我开始读小说了,记忆最深刻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的阅读能力欠佳,整整读了三个星期,总觉得孙少平太可怜,作者即使不赐他一个涅槃的人生,但至少该给他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后来读了一些外国名著,《简爱》、《茶花女》、《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琳娜》等,可能是我当时的思考力欠佳,并且对小说这种文体不了解,所以我并不喜欢小说。后来,我的阅读文体,主要是散文、随笔类。民国时期的大家,现当代的一些作家,各行业优秀人的书都读。虽然是一通乱读,但我喜欢真诚诉说的作家。如:梁实秋的博学多才,巴金的热心;王小波的犀利和深刻;席慕蓉的宁静、善感;张晓风的侠气;毕淑敏的悲天悯人;余秋雨文化式的散文;周国平对于人生的思索;杨绛和钱钟书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其中,从女性的作家的文字学到的是一种精神独立、有自我追求的生活态度。而在这些作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周国平的文字,在一个暑假里,除了他的学术著作外,我读完了他其余的所有著作,后来不自觉的,我的文字也带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在这些书中我又一本循着一本,开展了叶脉似的阅读。

不过这些人,这些书,只是给了我另外一个世界,他们也并未是吸引我一直坚持的原动力,那时的我仍旧不明白什么是思考?该如何去思考?

因为我的专业,我读了许多小语界泰斗级人物的随笔。第一个读的是于永正老师的,当时我正在思考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读完了他的传记,我发现他从小受过很好教育,而在他的成长中,书籍对他的影响尤为重大。后来,朱永新老师、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王淞舟老师、薛发根老师、窦桂梅老师、支玉恒老师、薛瑞萍老师、闫学老师、李吉林老师、于漪老师等人的书陆续地出现在我的世界中。他们每个人都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想这是我能坚持阅读的理由吧。在读这些名师的书时,我也开始思考我的专业问题了,可读完江浙一带老师们的书,我内心又留下了深深的挫败感,我发现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自己可能成为不了他们这样优秀的人而焦虑着。在她们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薛瑞萍老师和闫学老师。大学时期,我读完了薛老师的书,性情的相似,对语文的认识相同,而我的语文学习印证了她的很多观点。从她的文字中,我了解了亲近母语这批老师。但后来,工作了,我才认识到,他们收获的幸福,是要用时间去修炼的,而我只是一个刚启程的孩子。曾经多希望把每一课都上成于老师式的公开课,可我对到底应该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毫无想法,而且刚开始更多的是疲于奔命,既要应对家长,又要管理孩子,简直苦不堪言……不过我仍旧坚持阅读,再后来,读到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以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我对自己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只是坚固了我“多读书”的信仰,而到底该读什么?该往哪个方向行走,这仍然是困扰我的问题。这不得不说一说闫学老师了,曾经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在小学语文杂志上,看到闫老师教作文的课堂实录,我当时的第一反应,这才是真正的课,这才是优秀的老师。从此,这个人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了,后来我在很多人的影响下,我开始去了解相关分析文本的书籍,其中就有她的两本,在后来又陆陆续续买了她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再后来读到了她《给老师的阅读建议》。从她的经历中,我知道自己该往精深专业阅读,广阔的人文阅读和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阅读这四个大版块出发。由此,我折回民国,开始读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吕叔湘等大师关于语文教学的作品。边读的时候便慨叹:要是我在大学认识他们就好了,要是我在大学得到这样的语文训练就好了;同时,也准备好好读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陈鹤琴等人的关于教育的文字。

而真正让我见识到什么是思考,该如何去思考的人,是我国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孩子教育的专家——王晓春。从他的一个又一个的案列分析,我经常被他的思考所折服。他经常告诉我们年轻的人,遇到问题最应该做的是:多问为什么?然后,才是去想怎么办?在此,我明白了何为思考。后来,读了万炜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我被他思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目前只能说我是一个在思考这条路上刚启程的人。

正如陈琴老师说: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对于我来说:文字是治愈心灵的良药。正因为读了一些文字,所以我会去思考自己成长经历,思考自己曾受的家庭教育。所以心理学和家庭挺教育书籍也是我的爱好,它们帮助我修正自己的性格,治疗我的胆怯和自卑。由此我认识了孙云晓和尹建莉,对比他们的著作,我更喜欢陈鹤琴写的《儿童心理学》,因为他的文字更具体、更细致。

梳理了自己的阅读路径,回头看,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知识不深厚。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你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你读书太少,而想太多。”又如陶行知先生的理念:社会即教育。阅读的路并不只有快乐和欣喜,更多的时候纠结和矛盾,但我深知这已经是我的一部分了,并且一如既往地坚持。

《我的阅读之路[此文共390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振国范文网 www.yzbjiazheng.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