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2018年秋粮总结

时间:2024-12-18 13:50:52
2018年秋粮总结[此文共3365字]

2018年,滑县秋粮生产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加快优良品种的示范与推广步伐,加大一密四改延迟收获等高产高效优质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年秋粮生产工作圆满完成。

一、秋粮生产情况

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全县秋粮种植面积104.56万亩,较上年的104.7万亩减少0.14万亩,平均单产581.9公斤,较上年的617.8公斤减少35.9公斤,减5.8%,总产60.84万吨,较上年的64.68万吨减少3.84万吨,减5.9%。其中,种植玉米101.0万亩,比上年的101.2万亩减0.2万亩,平均单产587.4公斤,比上年的625.3公斤减少37.9公斤,减6.1%;总产59.33万吨,比上年的63.28吨减3.95吨,减6.2%红薯种植1.85万亩,比上年1.6万亩增加0.25万亩;大豆种植0.8万亩,比上年的0.7万亩增加0.1万亩;水稻0.3万亩,与上年0.3万亩持平;秋杂粮0.61万亩,比上年0.9万亩减少0.29万亩。

二、玉米生产特点

(一)主导品种突出。玉米品种结构布局趋于合理,主导品种以耐密型品种为主,据统计以滑玉系列、隆平206、郑单958、浚单20等耐密品种面积71.9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1.2%

(二)播种质量进一步提高。根据近几年小麦收获推迟特点,我们继续推广夏玉米铁茬直播和播后浇蒙头水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据统计,今年全县玉米直播面积占总面积的100%。由于今年小麦遭受不同程度冻害,收获较常年略偏早,68日前,玉米直播面积已达播种面积的90%以上,麦收后1-2天完成播种,69日降雨43毫米,满足早播玉米出苗,为晚播玉米造足了底墒,玉米播种出苗情况良好。

(三)单产水平比去年略降。由于今年玉米种肥同播技术的全面应用,机械质量和机手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全县玉米播种密度下降;玉米抽雄散粉期温度偏高,导致部分田块玉米授粉不良,结实性差据农技人员测产调查,全县玉米平均亩穗数4070.8穗,较去年的4490穗,减419.2穗;穗粒数523.1粒、较去年的497.4粒,增25.7粒;千粒重324.6克,较去年的329.4克减4.8克;亩产587.4公斤,较去年的625.3公斤减37.9公斤。

(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应用率高。今年全县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抢时早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科学运筹肥水、病虫害综合防治、延迟收获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合理密植面积达到85%,玉米田间长势基本整齐一致,测土配方施肥和适期晚收技术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五)气候条件有利有弊。今年玉米生长时期内,气候总体上呈“两增一减”现象,即积温、光照较常年增加,雨水减少。6月-9月份积温3262.9℃,比常年的3022.5℃增加240.4℃;光照891.7小时,比常年的765.2小时增加126.5小时;降水349.7毫米,比常年的433.8毫米减少84.1毫米。

6-7月份光照多,积温多,利于玉米前期生长。7月25日气温甚至高达38.5℃,严重影响了玉米花丝和花粉活性,不利于玉米授粉;7月26-28日降雨6.2毫米、7月30日降雨24毫米,造成花丝如披一层薄膜,影响花丝授粉。最终导致今年部分田块玉米授粉不良,结实性差。8月18日-19日,“温比亚”外围云系影响,部分乡镇出现大暴雨级降雨,致使个别处于风口处或刚浇过水的玉米田发生倒伏。9月中旬光照少,降雨多,阴雨寡照,导致玉米提前成熟,不利于千粒重增加。总体来说,滑县今年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有利有弊。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及早动手,确保种好种足秋粮。为确保以玉米为主的秋粮种好种足,争取最大主动,在玉米播种前10天就通过电视游走字幕、手机短信、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形式加强对玉米播种技术、玉米一密四改技术、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广泛宣传,确保玉米科学播种。

(二)狠抓关键,提高生产科技含量。

1.科学运筹肥水

生产中,改一炮轰分期施肥,既满足了玉米生长需要,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全县玉米田间施肥一般为2—3次:第一次为随播种底施复合肥30-40公斤;第二次在玉米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20公斤,第三次于雌穗吐丝期追施尿素7公斤左右。为全县秋粮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据统计,全县秋粮浇水188.2万亩次,施肥188.2万亩次。杂草发生95万亩,化学除草101万亩;病虫害发生484.8万亩,综合防治516.3万亩,确保全县秋粮进行了科学管理。

2.加强病虫防控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玉米播种后及时进行杀虫除草,搞好一喷多防,提高玉米全苗率。在玉米生长关键时期,技术人员加强田间病虫害监测。根据病虫情报,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期指导农户进行玉米螟、顶腐病的防治;在玉米生长后期加强小斑病、锈病的防治。据县植保站统计,全县玉米病虫害发生484万亩次,防治515万亩次。其中,蓟马发生160万亩,防治200万亩次;玉米螟发生55万亩,防治75万亩次;玉米大小斑病发生30万亩,防治10万亩次;玉米顶腐病发生60万亩,防治80万亩次;玉米锈病发生8万亩,防治5万亩次;大豆病虫草害发生0.8万亩次,防治1.3万亩次。

(三)开展试验示范,搞好技术储备

为了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活力与后劲,搞好技术储备,充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完成“玉米新品种展示筛选”、“玉米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鲜食甜糯玉米引进比较试验”、“滑县测土配方施肥地力监测”等试验。

(四)多措并举,提高技术入户率

1.进村入户,加强技术措施落实

组织县农技、土肥、植保、农机等专家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具体负责我县粮食生产的技术方案制定、培训等工作。由40名区域站和县、乡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先后科学制定了滑县秋作物夏播技术意见滑县秋季粮油作物管理技术意见等,明确了品种利用、水肥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管理技术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印发成技术明白纸,让技术人员下乡时发放到千家万户,为农民科学生产提供依据。

今年秋粮生产期间,技术人员累计下乡指导1000余人次,受训群众近30万人次,发送技术短信1000余条次,在推进科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对全面夺取今年粮食丰产丰收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技术传递

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等,先后开发应用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网上推荐系统、苗情和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农技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就可随时了解作物苗情长势、田间小气候等。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农民足不出户,即与专家可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咨询,接受专家指导,极大地提升了指导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四)创新服务手段,手机成为“新农具”

为更好地为农民种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和信息全程服务,着力解决当前农民种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滑县创新服务方式,在全县3个乡镇的4个行政村设立试点,推出了“滑县农管家”服务平台,为农民种地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滑县农管家”服务平台,不但为农民提供与专家沟通的平台,为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和病虫预报,同时还提供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农资等农业服务,实现了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技术、服务到田头的快捷过程,真正实现了农技推广“零距离”。

四、主推技术及应用成效

(一)主推技术:近几年我们重点推广了玉米种肥异位同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期晚收等先进适用技术。

(二)主推技术应用面积及成效

1、玉米种肥异位同播技术应用面积10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00%,该项技术既节省劳动力,又实现了肥料深施,促使玉米苗后健壮生长。

2、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应用,2017年在留固镇东留固村虹阳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占地200亩的玉米机械化密植轻简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经过精心组织安排,成效显著。2018年,依托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又建立了5个各占地100亩的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方。调查,依靠机械化,实现劳动力替代,降低人工成本,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亩可节约成本60元;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方亩穗数4297.9、穗粒数526.7粒、千粒重338.2克,85%折亩产650.7公斤,较全县平均587.4公斤增63.3公斤,按1.72元/公斤计算,亩可增收108.9元;亩总节本增效168.9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节本增效。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土壤耕层浅,活土层薄,造成土壤通透性差,保肥保墒抗倒能力差,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导致地上地下生长不协调,限制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防灾、减灾手段滞后,给秋粮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近年来,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呈现多发态势,防灾、减灾措施不多,农民种地风险加大,给秋粮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例如,干旱、高温热害、青枯等,引起减产。

3、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普遍较低,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参加培训和田间劳动的以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较多,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较低的文化素质,很难领会和掌握农业新技术,给粮食单产提高带来一定影响。

4、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械质量、农机手的操作水平、思想素质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5、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突破植保和机械化收获这两项瓶颈,是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的迫切需求。


《2018年秋粮总结[此文共336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振国范文网 www.yzbjiazheng.com 版权所有